

快快快...這是港人常掛在咀邊的一句話,也是港人的生活模式,我當然也是其中的一份子。但自從購買了電子瓦罉之後,我明瞭甚麼叫做慢工出細貨,亦是外國人近期興起的新煮法Slow-cook,所謂Slow-cook其實就是以低溫長時期去烹調食物,這種煮法的好處就是可保留食物的鮮味及營養。
N年前發明的電子瓦罉,正正一早已提倡此舉,今天才能細味,我慶幸還不太遲。
以 食 會 友
懶人想喝湯,最快莫過於喝滾湯;
材料:雜魚仔、蕃茄、薯仔、甘荀、草菇、薑、葱
1. 將魚去除內臟,清洗乾淨;用油煎香數片薑片,放入雜魚,煎至金黃色備用。
煮豆漿不難,花的只是心機及時間。當喝到一口100% Fresh & Health 的感覺,我覺得很值。
1. 先將黃豆浸泡約6小時(期間請換水2-3次)
2. 黃豆浸透後,去取豆皮(這個步驟頗花心機及時間,不喜歡可不用做,但,告訴你煲出的豆漿當然是有分別。)
3. 然後將黃豆+水(比例1杯豆+1.5杯水,又或除個人口味自行調配)放入攪拌機打碎(雖然我家有豆漿機,但我還是喜歡傳統做法,始終好飲些。)
4. 將打碎好的黃豆水倒入煲內,大火煮滾後熄火。
5. 然後用篩,過濾豆渣。
6. 過濾完畢,倒回煲內,再煮滾一次,最後,可加冰糖調味或不加也可。大功告成。
很久沒有更新cookroom,只因很久沒有入廚。
如果觀看溏心風暴,曾令你好看得講不出聲的話;相信這隻松花溏心皮蛋,亦同樣叫你好吃得講不出聲。前陣子,適逢遇上子薑季節,差不多整個街市菜檔均有發售,看到那麼嫩滑的子薑,忍不住買了一斤回家,動手醃了兩瓶酸薑,放進雪櫃備用。
所謂十穀粥,其實是由糙米、黑糯米、小米、小麥、蕎麥、芡實、燕麥、蓮子、麥片及紅薏仁共十種材料混合而成的,聽說其營養價值高之餘,還有坑癌等神奇功效。坦白說,它有多神奇,我驗証不了,只知道踏入春季,我們的飲食都應以清淡為主,因此我便想起這個十穀粥,既簡單又可清理腸胃,確是不錯的選擇。有一友人常言道一個人好難煮飯,食碗麥皮煮個麵便算云云,希望他會喜歡這個十穀粥。
我喜歡放一些衝菜及䓤粒一併享用,加入一些有咬口的調味,比起單純下鹽愉快得多。
前陣子,歐陽應齊出了一本名為《快煮慢食》的食譜,我很喜歡這個書名,因為很認同當中的理念。香港人早出晚歸,時間最寶貴,煮晚飯確是一件奢侈的玩意,因為動輒都花上2小時,但每晚上館子吃飯,叫味蕾發麻之餘亦對健康構成長遠的威脅。但假如我們能輕輕鬆鬆便弄出一道可口的菜式,我想不到有任何地方比在家扒著一口甘香的絲苗白飯更寫意自在。
南乳炆粗齋
 在九龍城一間名為〈好東西〉的店舖找到這盒野生雲耳,雖然價錢略貴,但物有所值。
簡單一道小菜,但味道清新怡人,最適合在這種鬱悶的天氣食用。